講解員為小朋友講解降雨量的測定方法。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
廣州日報訊 (全媒體記者葉卡斯、黃慶 通訊員陳碧強、郭志萍、屈鳳秋、周浪)今年3月23日是第65個世界氣象日,當天,廣州市氣象局聯(lián)合廣州市氣象學會圍繞“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”主題,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,創(chuàng)新開展形式多樣的世界氣象日開放活動,喚起公眾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和重視,攜起手來早預警、早行動,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。
氣溫是監(jiān)測氣候變化的關鍵指標,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。廣州市氣象局結合城市“辦全運”中心工作,組織全市11個區(qū)青少年氣象愛好者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實踐活動——“數(shù)智氣象護航全運,共繪羊城溫度地圖”。
學生們在氣象專家指導下,通過校園氣象站實地采集氣象數(shù)據(jù),并與全運會賽事場館自動站數(shù)據(jù)共享,利用插值法將分散的站點氣溫數(shù)據(jù)轉化為連續(xù)的氣溫等值線圖,親身感受氣象科學最初的里程碑。
“等溫線的疏密反映了氣溫在水平方向上的差異,通過氣象等溫線圖,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城市氣溫的時空分布?!睆V州市氣象臺專家表示,“不同體育賽事對適宜溫度的需求不同,因此我們堅持‘一館一策’,因地制宜調(diào)整氣象服務策略?!?/p>
當日,廣東省氣象局舉辦臺站開放日紀念活動,1000余名社會公眾來到珠江三角洲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(jiān)測預警中心,參加豐富有趣的科普游園活動。
“小朋友們,你們知道臺風有多少個等級嗎?”
“6個!”現(xiàn)場的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回答。
這是廣東省氣象臺精心準備的“風云解碼”氣象科普小劇場,日常工作時嚴謹認真的天氣預報員變成風趣幽默的科學老師,帶領孩子們暢游氣象科學知識的殿堂。同時,還有小劇場科普講解數(shù)值預報、廣東氣候等氣象科學知識。氣象人的工作場所變身科普小課堂,以生動活潑的形式,向社會公眾深入淺出地普及氣象知識。氣候專家、首席預報員、數(shù)值天氣預報專家紛紛來到活動現(xiàn)場,與社會公眾面對面答疑解惑。
在廣州氣象衛(wèi)星地面站天鹿湖站區(qū),100個家庭400余名公眾來到現(xiàn)場,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探索航天氣象的奧秘。大家游覽氣象衛(wèi)星接收天線群,揭開“大鍋”和“圓球”的秘密;觀看科普視頻,參觀風云衛(wèi)星博物館及互動館,近距離感受我國航天氣象高科技。活動當天,廣東各級氣象部門均向社會公眾開放。
廣州氣象行動
過去5年間,廣州率先探索建成超高時空分辨率X波段相控陣雷達網(wǎng),災害性天氣監(jiān)測分辨率從250米提升至30米,建成3個大城市垂直觀測基地,氣象觀測向三維尺度延伸。
廣州積極實踐“131631”遞進式氣象預報預警服務機制,即提前1周預報趨勢、3天風險提醒、1天精準預警、6小時應急響應、3小時滾動更新、1小時實況通報,通過提供時效逐步縮短、空間不斷精準、內(nèi)容更具針對性的無縫隙預報和精細化預警。
(編輯: 吳嘉祺)